□本报记者 孙兴伟
“这次能够来到北京参加中华技能大奖表彰大会,并得到张德江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在人社部中国培训就业技术引导中心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座谈会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长江航道局航标充电工高级工郑启湘的一句开场白,引发了在座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表的共鸣。
梅花香自苦寒来
虽然只有小学学问,但参加工作后的郑启湘省吃俭用买书自学,白天修灯,晚上学习,用了3年时间,自修了初中、高中及中专课程,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班的学习。
30年来,郑启湘先后对航标灯变压器、灯器材质、新型光源及新能源方面进行了技术革新。他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集成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不仅提高了航标维护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轻了航道工人的劳动强度。
从2009年起,长江干线航道开始全部推广使用郑启湘研制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2010年,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被交通运输部列入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1986年至今,郑启湘在科技创新中共进行了20多项技术攻关,其中9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7项成果获国家优秀奖、1项成果获得 “海峡两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金奖。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填补了我国内河航标灯的空白,被评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1973年,我从部队退伍到了长江洪湖航道管理处,成为一名航标灯器修理工,一干就是38年。”郑启湘说,尽管在这38年里经历了工作上的困难与病痛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航标灯事业的追求。
回想自己的成长道路,郑启湘深有感触地说,不论岗位多么平凡,人只要有了四种 “劲”,就一定能够作出成绩。一是 “韧劲”,就是要有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的信念。二是 “钻劲”,就是要加强学习、善于钻研,不仅要缺什么学什么,而且要不断学习,不断为自身充电,为事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 “闯劲”,就是能做别人未做之事,敢做别人未成之事。四是 “拼劲”,就是有种不服输的劲头。
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某型号飞船首次采用舱体模板电缆生产技术的时候,我自己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成功解决了电缆对管路系统和星上各类仪器设备的干涉问题,首创了多人集体作业、立体绑扎的生产模式,实现了模板电缆在飞船上的应用。”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北京卫星制造厂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技师郝春雨说,自己独创的模板电缆不仅减少了转接接头的数量和导线的长度,而且还增强了飞船的有效载荷承载能力。目前,她发明的这一技术已经在神舟系列飞船电缆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线路工,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也能让平凡岗位不断创造出新的精彩。”郝春雨说,参加工作20多年来,她先后承担了遥感、通信、资源、 “神舟”等30多颗卫星和飞船的低频电缆网及星上电子设备的研制任务。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更多的一线工人成为攻克新技术的尖兵。
“荣誉只是新的起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山西北方惠丰机电有限企业工具钳工高级技师周建民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始终把提高技能、创新创效、完成任务作为第一追求。
周建民说,自己还将进一步带好团队,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先进生产技能掌握者、践行者、创新者、传播者的作用,进一步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加工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工友,并在带好一个班组、一个团队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给我一片 “飞翔”的天空
“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学习发展机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我更希翼企业的制度能使更多的工人受益,也使企业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铁一局集团有限企业电力线路工高级技师窦铁成,对于建立和完善学习发展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窦铁成说,学习培训不仅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员工培训应该逐渐实现由 “企业要我培训”向 “我要自觉学习发展”转变,把 “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
同时,要把考核和激励挂钩。窦铁成说,要使技术工人体会到 “学和不学不一样”,增强员工自觉岗位成才与勤学苦干的内动力,激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自觉参加晋级考试,提高技能水平,根据技能水平确定高技能人才工资收入,使收入与工作业绩、对企业的贡献相符合。
窦铁成建议,要选取更多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导师对学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他们观察事物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把员工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除传统的面授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上举办专业常识讲座,帮助员工不断扩展常识面,提高技能。
郝春雨说,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希翼借助世界技能大赛平台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的国际间交流学习,拓宽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同时,她也希翼有关部门能够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定期轮训制度,持续保持技能人才的常识更新。
事实上,随着产业升级和现代加工制造技术的提升,以及技能人员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技能人员与技术人员,尤其在检验、数控加工、测试、调试等岗位的界线正逐步模糊。郝春雨希翼有关部门能够关注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发展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