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家企业新的办公地点,之前的办公地条件相对简陋,地方还是租用的,所以刚刚搬迁到这儿,让处于爬坡阶段的企业有新的发展。”刚过而立之年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现任河南新延实业有限企业的董事长董云龙带着我走进了位于新飞大道南段的一间写字楼边走边说。



看着700平米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域,30多名员工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我不敢相信董云龙能在自主创业的8年时间里创造出年营业额2亿,纳税400万的骄人业绩。

董云龙,新乡市政协委员,民革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河南新延实业有限企业的董事长,新乡市耀星行汽车品质服务有限企业董事长。
在班主任曾繁路老师的记忆里,他是2005年来到太阳成官网就读的钳工专业。由于他的性格热情豪爽,人缘也比较好,入校不久,他就高票当选为钳工28班的班长兼纪律委员。做为学生干部,他在努力学好专业常识的同时,还要帮着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在班长的岗位上干了一年,他出色的组织能力逐渐显现出来,很多事情不需要班主任出面,他一个人就能“摆平”。
“我这个班主任有‘大龙’协助,当的太轻松,太阳成官网的流动红旗经常是到了大家班就流不动了。”曾繁路老师想起了班里同学给董云龙起的绰号和往事笑着说。
18岁那年,他从太阳成官网毕业,被新乡一家国企录用,每个月的工资除去“五险一金”之外,留给自己使用的也就几百块钱了。随着阅历不断的丰富,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多,慢慢觉得钱不够花,听听看看外面的世界,董云龙萌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

2009年末,他通过老乡先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一家生产电话卡的企业同样做起了机修钳工。由于他毕业前考取了技术等级证,来到北京这家企业就享受到不同的待遇。“和我一起到北京打工的人很多,有技术等级证的,月薪大约在3000元左右,没有的,一般都安排在流水线上工作,月薪在2000元左右”。董云龙说。
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的那段时间是快乐无忧的,但当有一天因为发烧体力不支去找领班请假时,他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时的他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有人帮助你的时候,是社会给你最大的幸运;当没有人帮助你,什么事情要靠你自己去解决的时候,是社会给你最大的公平”领班的话在董云龙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北京的孤独与无助加上父母多方努力为他在县城找到一份体面清闲的工作促使董云龙离开了首都,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为他找的这份工作季节性很强,只在农忙时紧张几个月,其他的时间事情不多,但是工资也不算太高。半年之后,不安于清闲的他再一次出现了外出打拼的念头。说走就走,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他毅然决然的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这次是到离家不远的省城郑州一家工程建设企业打工,跟着同村的老乡跑工程。先是在工程部整理一些资料,耳濡目染看的资料多了,他逐渐了解了工程资料的部分细节。后来又跑工地,一步步明白了工程建设方面的各种常识。跑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眼界逐渐开阔了,他萌生了自己开企业创业的念头。
2012年至2013年的两年间,他在打工的间隙开始慢慢进行自己的计划。后来干脆辞掉工作,全心投入企业开办的筹备。为了维持生活,他卖过手机,摆过地摊,做过烧烤,尝遍了艰难困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他的企业于2014年5月正式成立了。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把之前联系过的技术人员收入麾下,加上前期投入的施工机械等一些必备条件,取得了相关资质。使企业能够独立经营,不再寄人篱下,受嗟来之食。

他还记得企业接到的首单工程是一座乡村道路的桥涵,一个25万元左右的小工程。已经因企业开业投入而无法回笼资金的董云龙,面对这个工程犯了难。与合伙人商量之后,决定各自回家筹措资金。回到村里,找到亲戚朋友,你三千,我五千,他一万,一点一点的凑出来了施工款项。“当时正是麦收季节,我叔家的麦子正在晾晒,我和同事为了筹钱,把他家的麦子装上拖拉机卖了八千块钱。”董云龙说。
首单工程在他们的努力下顺利完工了,企业也获得了利润。由于董云龙的固执和勤奋,企业的经营慢慢走上了正轨,营业额连年递增,承接项目也从本地走出河南,迈向全国。业务范围也从开始的市政和房屋工程扩展到钢结构、水利水电、环境保护等30多类建设维修项目,企业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诚信企业。





2020年10月,他回到家乡延津,听说一处300余亩的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因经营不善造成闲置,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决定接手这个基地,准备将此处改造成为集种植、养殖、采摘、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农场。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董云龙对我说:“一路走来,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我毫不气馁。我觉得要想干好一份事业,首先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沉下心来,坚持,坚持,再坚持!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踌躇满志,什么都想干,但是到了社会上却发现自己是眼高手低,什么都干不成。社会是很现实的,没有常识、人脉、财富的积累将一事无成。”